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民政部近日联合颁布实施《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其中明确,取消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关于学历的要求,此举无疑是为缓解养老护理与养老服务等相关工作所面临的人才短缺困境。
很长一段时间,养老行业人手严重不足,年轻人更是其中的“稀缺资源”。但也有年轻人愿意留在这个行业,用“青春”守护着“夕阳”。选择留下的他们,也拥有了自己的收获。
“95后”练成“老”护理员
“奶奶,您吃下午茶了吗?”张鑫边推开杨奶奶老两口的房间,边热情地询问着。
“吃啦吃啦,怎么这么长时间没来看我呀!”听到声音,杨奶奶立即从屋里迎出来,眼角堆着笑意,跟她来了个大大的拥抱。
东北姑娘张鑫爽朗、活泼,别看她身为“95后”,却已经是个拥有三年多工龄的“老”护理员了。
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张鑫便来到凯健项目工作,一路从护理员做到如今的养护主管。目前她手下有30多位护理员,他们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实习社工才18岁。
平日里,张鑫负责管理认知症老人护理楼层,共计15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和帕金森症的老人住在这里。翻身叩背、协助排泄、协助洗浴,都是护理员们的日常工作,其中最辛苦的要算是协助老人上厕所。“因为有的老人无法感知大小便,失禁是常有之事。我们得帮老人先简单擦干净,然后搀扶他们去卫生间,再换上干净衣裤,有时候一天得换四五次。”
由于运动减少,肠胃蠕动变慢,便秘问题也在老人间很普遍。几乎每个护理员都有过用开塞露帮老人通便的经历,若是还没有效果,就只能人工取便了。
“戴上一次性手套,用温肥皂水润滑,慢慢一点一点往外抠。”张鑫坦言,这对不少年轻的一线护理员来说确实颇为艰难,取便后往往几天吃不下饭。“都是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公司也会有专门的心理疏导课程。”
“哄”着老人吃药运动
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往往反应迟钝、少言寡语、记忆力下降,甚至连家人也无法识别。护理他们,获取信任是关键一步。这需要护理员投入极大耐心,积极主动想办法,“哄”着老人吃药、做运动、和人交往,往往要花上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让老人接受。
张鑫刚到养老院工作时,有位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爷爷也几乎同时间入住。但老人脾气特别不好,也不愿意跟人交流。张鑫从对方家人那里打听到,老人年轻时是单位文工团骨干,唱歌、跳交谊舞都是一把好手。于是她专门学了几首老歌,经常在为爷爷换床单、助浴、帮助进食时轻轻哼唱,同时还把老人介绍给养老院的歌友会票友们。终于,老人与张鑫慢慢熟络起来,也愿意跟老伙伴们一起听听音乐会、跳跳交际舞了。
这里还住着位98岁高龄的王奶奶,在张鑫刚进入一线工作的时候,本着帮助年轻人进步的想法总是处处挑剔——被子叠得不工整,得重来;杯子中的热水温度不合适,要重换。这让刚进入一线工作,怀着满腔热忱的张鑫颇为失落。但她很快调整自己的心态,毫不气馁地坚持接触王奶奶,努力了解她的脾性和经历,并留意她的生活习惯和细节,最终也取得了奶奶的信任。
认知症老人因神经退化,有时会偷偷撕东西,这是一种老年健忘的表现。当张鑫发现王奶奶开始撕东西时,总会过去陪老人聊几句,让她不再孤单;当老人后背痒痒,自己又够不着,她也会轻柔地帮着挠一挠;甚至老人头脑犯糊涂,对往事“指鹿为马”时,她还会充当“导演”角色,顺着老人的意思,小心缝补她破碎的记忆……在张鑫看来,做护理员就是笑泪交织的过程。“我们会衷心为老人们爱说话了、能走动了、学新手艺了而兴奋。”